22 March 2010

卑大中國研究之始

PastedGraphic1-2010-03-23-00-00.jpg
《讀史閱世六十年》

最近由於要編纂一部有關西方中國史研究的論文集,有機會重讀何炳棣教授數年前出版的回憶錄《讀史閱世六十年》。對何炳棣這個名字,一般讀者也許會有點陌生, 但作為近代一位史學大家,亦是第一位在卑大開設有關中國課程的學者,何氏不但見證了過去60年北美中國史研究的發展, 更對卑大(甚至乎整個加拿大)的中國研究作出了不可多得的貢獻。

何氏首次踏足溫可華,是在1948年夏秋之交。那時他剛完成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史博士學位的課程,還須把論文寫完才能拿到學位。據何氏在回憶錄記載,由於當時獎學金已用畢,加上戰後的卑大在第三任校長Norman MacKenzie領導下亦有意發展亞洲研究,遂決定西來暫當卑大中國研究的「開荒牛」(回憶錄寫道:「最初幾月,黎明聽到後面雞場的雞鳴,不免淒涼之感。」)世事往往出人意表,儘管何氏當時還沒有作出改行鑽研中國的決定,更沒有長留溫可華的打算,到他最終在1963年轉職芝加哥大學時,何氏已成為獨當一面的中國史專家(值得指出,何氏雖然是半途出家,但他那一輩學者的國學根底,比筆者這一輩的治史者不知要深厚多少倍),而卑大的中國研究亦隨著亞洲研究學系在1961年正式成立漸見規模。

何氏在溫可華的15年期間,除了對學術研究以及中國歷史課程的制定作出了重大貢獻外,其最深遠的影響,要算是在1958年底遠赴香港和澳門代表卑大圖書館以7萬美金(當時一個很大的數目)從商人姚鈞石先生手中購入45,000餘冊線裝古籍。這套「蒲坂藏書」不但收入超過900種元、明、清時期不同類型的善本書籍和稿本(所謂「善本」,即在海內外皆不容易見到的書種),亦包括廣東省56個地區的地方志(有意「尋根」的海外讀者,對後者應尤感興趣)。無可否認,無論是從實際還是象徵意義的角度來看,「蒲坂藏書」的購入都可說是卑大中國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。

今年正值是卑大亞洲圖書館成立50週年紀念。藉此回顧這一段歷史,一方面是希望讀者對卑大的中國研究有多點認識,另一方面亦希望大家多些利用和支持這些近在咫尺、經過半個世紀累積下來的經驗和資源。


(原載2010年3月23日《星島日報》加西版「學苑隨筆」欄)

2012年6月11日追記:突聞何老於2012年6月7日辭世。一代大師,一生篤學不倦,這方面誠然是學者的典範. .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