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國民教育遊行 |
回歸以來,香港社會出現的種種矛盾,一方面固然可歸咎宏觀政治及經濟的轉型,另一方面則無疑與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和方法有關,但歸根究柢,香港近年來較深層次的社會矛盾,似乎都離不開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問題。
對在殖民地時代飽受打壓的傳統左派來說,從2003年政府為
《基本法》第23條立法引致50萬人上街遊行開始,至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反對國民教育行動,都在在反映出不同利益集團(包括資本家、政客以及吳康民先生口中的「
港英餘孽」),為了爭取對香港的話語權,不惜數典忘祖,處處與中共政府對著幹。在這些左派眼中,中國在人權、法治、社會道德等方面固然有待改善,但中國社會在共產黨統治下的確是不斷進步。再者,在左派眼中,雖然回歸以來中共政府一直盡力支持香港的經濟發展,但近期卻有人發起所謂「光復上水」行動,並在行動中揮舞殖民地時期代表香港的旗幟、叫出「中國人滾回中國」的口號。對吳康民先生等自信愛國的人來說,這不正正是部分香港人犬性難改、不能接受自己是中國人的明證嗎?
當然,許多不屬於左派(或任何派別)的香港人,亦會覺得愛國是天經地義。他們未必會在五星旗前感動落淚,亦不一定會為「神舟九號」與「天宮一號」成功交會對接、中國在奧運奪得87面獎牌、甚至莫言拿到諾貝爾文學獎而過分興奮,但他們亦不會認同國家是一個「想像的共同體」、國家是
建基於公民契約這類言之成理但流於學院式的論述。在這些不屬於任何黨派的人眼中,香港人就是中國人,因為香港人(少數族裔除外)身上流著的正正是中國人的血。這些人也許會反對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,但他們亦會堅持釣魚台是中國的領土。
在愛國這個議題上,如筆者這類從未親歷戰亂、自小受洋式教育、又早已離鄉入籍他邦的「港英餘孽」,其實是沒有資格說三道四。但身為關心香港、關心中華文化的讀書人,我卻不禁想起余英時先生在〈「嘗僑居是山,不忍見耳」〉一文中引述陳援庵先生在《通鑑胡注表微》的一段說話:「孟子曰:『三代之得天下也,得其民也,得其民者,得其心也。』恩澤不下於民,而責人民之不愛國,不可得也……」我們也許不應期盼主政者必然施惠百姓,但當一個社會的道德和文化(說玄一點,即一個國家的精神),已被掌權者在一次又一次的「運動」或「改革」中蹂躪得體無完膚,我們不得不問,有良知的人,又怎可以盲從附和去愛一個已然面目全非的國?
(載2012年10月16日《星島日報》加西版「
學苑隨筆」欄)
10月28日後記:「
城市論壇」中我不願見到的激烈表現,正好印證了香港人身份認同帶出的問題。
圖片來源:
wikimed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