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 November 2011

還要紀念辛亥嗎?

%2525E6%25259E%252597%2525E8%2525A6%2525BA%2525E6%2525B0%252591-%2525E8%252588%252587%2525E5%2525A6%2525BB%2525E8%2525A8%2525A3%2525E5%252588%2525A5%2525E6%25259B%2525B8-2-2011-11-15-21-11.jpg
林覺民〈與妻訣別書〉

辛亥百年,不出所料,兩岸三地以至溫哥華及世界各地較具規模的華人社區,都舉辦了不同形式的紀念活動。對我來說,任何能夠吸引大眾參與歷史討論的活動,都是值得鼓勵。問題是,紀念活動是舉辦過了,政客和社會賢達要說的話也說過了,但就我所見,大眾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或興趣卻未有因而加深。這個現象,我們應當如何理解?

大眾對辛亥百年的冷感,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。第一是紀念太多引起的疲乏。就以近現代史而言,值得紀念日子實在不少,隨意舉些例子:科舉廢除(1905年)、清朝覆亡及中華民國成立(1912年)、五四運動(1919年)、中國共產黨成立(1921年)、盧溝橋事變及南京大屠殺(1937年)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(1949年)、中國經濟開放(1978年)、台灣解嚴(1987年)、天安門民主運動(1989年)、香港回歸(1997年)。要認識上述每一事件的意義及其帶出的歷史問題,實是需要付出不少心力。

第二個原因,是人們對辛亥革命的情意結。中國近一百年經歷的無數災難,雖然不能歸咎於辛亥革命,但一個世紀過去了,就以民主、民權這兩大訴求來說,有多少人會斬釘截鐵地說革命已經成功?今天同志固然仍須努力,但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,辛亥革命的理想似乎還是很遙遠。

第三個冷感的原因,是人們對政治的無奈(或厭惡)。大部分有關辛亥革命的紀念活動,無論是官辦還是民辦,其實已有既定的闡釋立場。這些立場未必是對亦未必是錯,但對大多數人來說,這些立場既無新意,亦不能加深他們對革命的認識。與其浪費時間聆聽政客或自詡為社會賢達(包括歷史學者)的八股,倒不如不聽不聞,讓辛亥百年慢慢溜走……。

我明白這份無奈或無助感,但我仍然相信,紀念是歷史探討的開始。紀念辛亥百年不是要為辛亥革命劃上句號,而是要趁這機會,重新探求革命引伸出來的歷史問題。

後記:《明報月刊》10月號刊登了一篇有關林覺民先生(黃花崗起義烈士)就義前在一方手帕寫給妻子的遺書的文章。百年過後,看原件、讀原文,滔滔論史者,能不汗顏乎?

(載2011年11月15日《星島日報》加西版「學苑隨筆」欄)